4月14日-25日,丹麦罗斯基勒大学科学史学专家Kasper Risbjerg Eskildsen博士应邀来校开展为期两周的学术交流活动。作为欧洲科学史和欧洲高等教育改革领域知名学者,Eskildsen博士通过“陆海通讲坛”系列讲座和课堂交流等形式,与我校师生展开关于历史研究范式变革与大学教育创新等话题的讨论。
Kasper Risbjerg Eskildsen博士曾在哈佛大学、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等机构担任访问学者,是全球高等教育改革领域的重要学者,其主要研究方向涵盖科学史、大学制度史及历史认识论等领域。
在题为“现代的渴望”讲座中,Eskildsen博士通过对19世纪欧洲与日本博物馆的对比研究,阐释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叙事中的建构作用。他指出,现代历史学对古代遗物的价值重估,实质上反映了欧洲学术传统中“档案转向”的知识生产特征。他还介绍了历史研究方法与其他解读文物方式的激烈竞争,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文物背后所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

陆海通讲坛第四讲—现代的渴望
在“物的历史”讲座中,Eskildsen博士带领同学们回溯近代早期的历史。美洲新大陆和发现,动摇了传统的对历史的理解。为了重新构建历史,学者们转而研究物品。他以美洲为重点,探究了究竟哪些地区应被纳入历史的讨论范围,引导同学们重新审视历史的定义和范畴。

陆海通讲坛第五讲—物的历史
Eskildsen博士在与旅游与传媒学院的交流中,重点介绍了欧洲高等教育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并结合自身研究经验,分享了欧洲大学在学术自由、跨学科合作以及国际化办学等方面的独特理念与实践。与会师生与Eskildsen博士就中欧高等教育差异、学术研究方法、AI对教育的影响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4月17日,Eskildsen博士与国际学生一起讨论了“我们为什么需要大学”的话题。他从知识传承、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多个维度解读了大学存在的意义。他强调,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培养创新思维、塑造人格、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场所。国际学生们为教授分享了各自国家大学的特色,以及他们对大学教育的理解和期待。
Eskildsen博士的到访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青柑工作坊”第二期邀请Eskildsen博士带来的题为“大学改革浪潮:从现代大学诞生到21世纪”的分享。宫辉书记亲临现场,与学校机关党委各部门处级和科级干部共同参与了交流讨论。Eskildsen博士剖析了全球大学格局变化背后的政治、经济和学生需求等诸多原因。他谈道,为解决现代大学存在的学科片面、灵活性缺乏、与社会和学生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世界各国大学都在寻找改革方案,在重新思考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避免过度专业化、促进学科交叉等方面做出了探索和努力。本次讲座为我校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双一流”建设与大学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国际视角和深刻的启示。

“青柑工作坊”第二期
Eskildsen博士还分别与欧洲研究中心各研究所进行了交流。在国际经贸研究所,Eskildsen教授与研究人员就国别区域研究方法、 国际研究动态、中欧比较研究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在丝路文化与语言政策研究所,教授参与到西方文明史课堂中,与同学们一起追溯了维京文化的起源和影响;在丝路建筑文化研究所,教授与师生们一起以重庆湖广会馆为例,探讨了中国和欧洲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同做法。

参与重庆湖广会馆遗产保护的讨论
接下来,Eskildsen博士还将带来两场讲座和一次主题交流活动。在题为“组装世界”的讲座中,将探讨19世纪期间,欧洲考古学家和民族学家如何采用比较研究法来重建世界历史。在题为“分裂的世界”讲座中,将以尼日利亚为例,探讨某些欧洲学者如何将当代非洲与其过去割裂开来。4月25日,Eskildsen博士将与我校的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一起,围绕“How and Why We Teach: Forms, Purposes, and Challenges of Higher Education”的话题,共同探讨全球高等教育精神内核与变革的前沿趋势。
本次活动是重庆陆海通书院今年举办的首次大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已吸引到近千名师生参与。国际教育学院院长余元玲表示,书院将把此类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纳入常态化工作机制,为我校师生搭建前沿学术对话平台,也为深化教育国际合作提供实践样本,开阔师生国际视野的同时,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